醫學知識講座 49:應該如何麵對死亡?(下)
如何讓死亡這個(ge) 過程,沒痛苦,有尊嚴(yan) ?這就要依靠醫療的溫情,這就是第二個(ge) 層麵。無論是過度搶救還是治療不足,都會(hui) 給病人帶來痛苦。
過度搶救,用各種先進的儀(yi) 器和設備,讓死亡的過程技術化,雖然延長了生命,但是同時也延長了痛苦。治療不足,沒能及時有效地幹預死亡過程中軀體(ti) 的疼痛和各種不適,同樣也讓這個(ge) 過程充滿痛苦。
緩和醫療讓死亡更有尊嚴
有學者認為(wei) ,英國、美國、日本,還有中國台灣地區,死亡質量指數排名靠前的一個(ge) 主要原因,就是率先推行了緩和醫療。緩和醫療就是用醫療的溫情讓死亡更有尊嚴(yan) 。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的定義(yi) 是這樣的:
緩和醫療是一種提供給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們(men) 的生活質量及麵對危機能力的係統方法。
通過對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識別,以嚴(yan) 謹的評估和有效管理,滿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緩和醫療有3個(ge) 原則:
1. 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2. 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
3. 提供解除臨(lin) 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緩和醫療既不讓晚期病人等死,也不是給他們(men) 虛假的希望,它是在最小傷(shang) 害、最大尊重原則上,讓病人舒適和有尊嚴(yan) 地死亡。
對於(yu) 緩和醫療,有著各種各樣的叫法,比如,姑息治療、安寧療護、舒緩醫療等等。它最早是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的一位護理學家提出並開展的,後來逐步在很多國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廣。在中國大陸地區,起步較晚。
緩和醫療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廣。
了解緩和醫療,必須避免一些誤解。首先,緩和醫療不是安樂(le) 死。緩和醫療不加速死亡,也不拖延死亡。它和安樂(le) 死是不同的,安樂(le) 死是用一種相對激進的方法,為(wei) 了減免病人的痛苦,加速死亡過程。
在世界上包括中國,安樂(le) 死可能一時半會(hui) 兒(er) 還很難被大眾(zhong) 廣泛接受,但是緩和醫療相對於(yu) 安樂(le) 死,就更容易被接受了。其次,緩和醫療不是“順其自然”。
多數死亡的自然過程是充滿痛苦的,順其自然不人道。緩和醫療是用積極的醫學手段去幹預痛苦,它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緩解痛苦,讓病人有尊嚴(yan) 地去世。比如:
• 補水,不讓病人脫水而死;
• 應用嗎啡等鎮痛藥物,不讓病人忍受疼痛的折磨;
• 幫助病人活動肢體(ti) ,減少肢體(ti) 僵硬的痛苦;
• 處理惡心嘔吐,幫病人緩解焦慮、躁動、譫妄,使用利尿劑減輕病人水腫;
• 給予吸氧、使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物,以改善病人呼吸困難。
這些醫療措施都是緩和醫療重要的手段,可以大大地改善死亡質量。毫無疑問,這是最人道的做法,它是用醫學讓病人可以有尊嚴(yan) 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最後,緩和醫療也不僅(jin) 是純粹的醫學幹預,應該是身體(ti) 、心理、精神三個(ge) 層麵的全方位幹預。緩和醫療的概念和原則,體(ti) 現了醫學的溫情。
生前預囑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問題來了,每個(ge) 人又都是社會(hui) 和家庭中的人,盡管生命權決(jue) 定歸病人自己,但是在現實中還是充滿困境。比如病人昏迷,或者其他情況失去選擇的能力,這個(ge) 時候如何保留生命的尊嚴(yan) 呢?
家人意見可能相悖,無法協調,甚至公開對質,互相譴責,鬧到法院的案例比比皆是。推行尊嚴(yan) 死和緩和醫療在現實中,又會(hui) 麵臨(lin) 各種各樣的現實困境。
那怎麽(me) 辦呢?這就要講到這節課的第三個(ge) 層麵:社會(hui) 的支持。先請你看一封信。
2017年3月12日,著名作家瓊瑤老師在Facebook上公布了她的公開信,這封信是寫(xie) 給長子陳中維和兒(er) 媳何秀瓊的。原文太長,以下為(wei) 節選:
雖然中維一再說,完全了解我的心願,同意我的看法,會(hui) 全部遵照我的願望去做。我卻生怕到了時候,你們(men) 對我的愛,成為(wei) 我“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
我的叮囑如下:
一、不論我生了什麽(me) 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做主時讓我做主,萬(wan) 一我不能做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
二、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ICU)。
三、不論什麽(me) 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wei) 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於(yu) 也失去吃的快樂(le) ,我不要那樣活著!(鼻胃管是經過鼻子放到胃裏的營養(yang) 管。)
四、同上一條,不論什麽(me) 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經注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意義(yi) 重大!千萬(wan) 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葉克膜就是ECMO,也叫“魔肺”,用於(yu) 支持呼吸和心髒。)
遺囑和治療
瓊瑤老師的這封信本質上就是一種生前預囑。生前預囑是在人具有清晰思維的情況下,對自己的生病或者死亡過程提前囑托。
盡管我個(ge) 人認為(wei) ,瓊瑤老師這裏麵說的很多情況,今天的現代醫學還是可以治愈或者恢複的,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作為(wei) 一位知名作家和公眾(zhong) 人物,用生前預囑這種形式,提倡科學看待生命和死亡。
相比於(yu) 家人的意見不一,或者因為(wei) 親(qin) 情不舍割離,生前預囑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生前預囑需要社會(hui) 的支持。
凡是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wei) 能力的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生命作出安排。在我國,已經有了生前預囑的公益組織和網站,你如果有興(xing) 趣也可以去看看。
生前預囑的內(nei) 容通過“我的五個(ge) 願望”來實現,包括:
一、我要或者不要什麽(me) 醫療服務。
二、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
三、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
四、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麽(me) 。
五、我希望誰幫助我。
在有些國家,通過立法支持生前預囑的實現。
比如1976年,美國加州通過了《自然死亡法案(Natural Death Act)》,允許不使用生命支持係統來延長不可治愈患者的臨(lin) 終過程,也就是允許患者依照自己的意願自然死亡。
在我國,盡管生前預囑不像遺囑那樣有《繼承法》的保護,實踐層麵會(hui) 有不被遵守的法律風險。但是毫無疑問,它是推動有尊嚴(yan) 死亡的一個(ge) 有益探索。
【備注】:以上文字內(nei) 容來自得到 APP《 薄世寧·醫學通識五十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願意在本網站刊登內(nei) 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