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胃鏡檢查報告?(上)
不少患者拿到胃鏡檢查報告後,若看到上麵寫(xie) 著“活動性病變”“萎縮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等字樣時,心裏往往十分忍怖,感覺“胃癌已經悄悄走來”。現解讀一些胃鏡報告單上的常見結論。
活動性病變
不少患者一看到“活動性病變”的字樣,第一時間就想到“這是否代表著癌變的先兆”。事實上,完全不必太過擔心。因為(wei) “活動性病變”隻是常規的慢性胃炎的病理組織診斷。
當胃黏膜內(nei) 有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時,病理學上就可以認為(wei) 存在“慢性炎症”;而當胃黏膜內(nei) 出現中性粒細胞時,則稱之為(wei) “活動性病變”。
臨(lin) 床上,根據中心粒細胞的多少,還可將其進一步分為(wei) 輕度、中度、重度,分級高低與(yu) 上腹部症狀以及胃黏膜損傷(shang) 的嚴(yan) 重程度有關(guan) ,與(yu) 癌症並無直接聯係。
巴雷特食管
正常食管上皮稱為(wei) 複層鱗狀上皮,這種上皮一般比較耐摩擦,能適應食管的運輸功能,卻不耐受酸堿的侵襲。
日本高級體(ti) 檢 胃鏡檢查室環境
所以,如果某些慢性胃病患者的胃內(nei) 胃酸長期反流到食管,特別是食管下段時,不耐酸的複層鱗狀上皮就會(hui) 逐漸被一種柱狀上皮所替代。這其實就像棉布衣服上補了塊“化纖”補丁,而這種被上皮替代的食管部分,就是巴雷特食管。
巴雷特食管與(yu) 反流性食管炎相關(guan) ,並有發生腺癌的可能。預防巴雷特食管癌變的最好方法,就是積極治療引起胃酸反流的疾病,並且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黏膜糜爛
各種有害因素,包括藥物、細菌、異常的胃酸、反流的膽汁與(yu) 腸液體(ti) 、溫度過高的飲食、粗糙食物、異物以及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等,都可以使胃黏膜淺層發生“糜爛”,但病變範圍可大可小,所以臨(lin) 床還要結合其他指標和檢查一起來看,才能確定黏膜糜爛的輕重程度。
但一般來說,多數黏膜糜爛都是急性反應,如果能找到病因,及時幹預,一般都是比較容易恢複的。
國內(nei) 常見的胃鏡檢查儀(yi) 器
腸腺化生
如果胃黏膜長期有慢性炎症,人體(ti) 內(nei) 就會(hui) 出現一種適應性反應,即萎縮的胃腺被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腸腺所代替,臨(lin) 床就稱為(wei) 腸腺化生,簡稱腸化。
腸化多見於(yu) 萎縮性胃炎,也可以在淺表性胃炎中出現,程度有輕有重。近年來,根據腸化細胞的生物化學特性,又可細分為(wei) 結腸型化生與(yu) 小腸型化生兩(liang) 類,其中以結腸型為(wei) 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結腸型腸化與(yu) 胃癌可能有關(guan) 係。從(cong) 臨(lin) 床角度來看,輕、中度腸化屬於(yu) 一種病理生理學反應,不必過於(yu) 介意;但如果是重度腸化,雖然還不是胃癌,也應非常重視,需要定期複查胃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