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講座 41 :醫學如何在糾錯中前行?(下)
講到這,你是不是想到了白求恩醫生呢?白求恩就是在做手術的時候劃破了手指,之後感染而死。常識告訴我們(men) 這是感染。一定是什麽(me) 東(dong) 西,通過傷(shang) 口進了這個(ge) 醫生的身體(ti) ,所以才會(hui) 出現高熱、寒戰。
醫院的洗手革命
但是在當時,微生物理論體(ti) 係還沒有建立。塞醫生想:會(hui) 不會(hui) 是屍體(ti) 上的什麽(me) “毒”呢?他認為(wei) ,產(chan) 婦發熱一定是因為(wei) 醫生在做完屍體(ti) 解剖後不洗手,把這種“毒”傳(chuan) 給了產(chan) 婦。
二病區的助產(chan) 士不需要屍體(ti) 解剖,她們(men) 在進產(chan) 房前沒有接觸過屍體(ti) ,所以她們(men) 的手上沒有“毒”,也不會(hui) 感染產(chan) 婦。接下來,塞醫生要求每個(ge) 醫生護士都用含有漂白粉的水洗手,洗完之後,才允許去接生。
效果怎麽(me) 樣呢?可以用奇跡來形容。一病區實行洗手後,當月的病死率就從(cong) 18.27%迅速地降到了2.19%。下麵這張圖,就是洗手前後病死率對比的圖。
實行洗手之後,產(chan) 婦感染率直線下降(箭頭處)
到此,塞醫生以不可辯駁的事實,驗證了引起產(chan) 褥熱的原因就是屍體(ti) 上的“毒”,也就是細菌。細菌經過醫生的手,引起了產(chan) 婦的感染和死亡。
這就是體(ti) 係內(nei) 部的無知之錯。隻要經過嚴(yan) 格洗手這項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預防產(chan) 褥熱。這項製度發展到今天,就是醫院的洗手製度。
今天,洗手製度在醫院人盡皆知,甚至有了正確洗手的規範方法。在特殊科室比如手術室、產(chan) 房,甚至要求醫務人員正確洗手率必須達到100%。
醫學就是在逐步糾錯中慢慢成長的。不懂得吸取教訓的人會(hui) 重複過去的錯誤,隻有直麵錯誤,將其內(nei) 化為(wei) 屬於(yu) 自己的原則係統,才能保持進步和成長。
糾正無知之錯靠提高整體認知
那麽(me) ,在醫學體(ti) 係內(nei) 部,有沒有方法去發現和糾正無知之錯呢?有。你可能注意到了,在塞醫生的病例裏有一個(ge) 細節。就是醫院分了兩(liang) 個(ge) 區,兩(liang) 個(ge) 區的死亡率有顯著差別。所以,塞醫生能夠發現問題,促使他去尋找原因。
假設維也納總醫院隻有一個(ge) 病區,或者兩(liang) 個(ge) 病區死亡率接近。那麽(me) ,再天才的醫生也很難去懷疑是體(ti) 係內(nei) 部出了問題。所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才能判斷某項治療或者某項措施是否真的讓病人獲益,這就是循證醫學。
我在前麵的課程裏講過循證醫學,它告訴我們(men) 沿襲已久的經驗未必可靠。循證醫學,就是降低體(ti) 係無知之錯的一種科學方法。
循證醫學可以降低體(ti) 係無知之錯
其實,這兩(liang) 個(ge) 病區之間的病死率對比,就是一種不嚴(yan) 格的對照研究。在循證醫學的證據分級中,對照研究得出的結論隻是級別偏低的證據。
在今天,我們(men) 可以通過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得出結論,或者綜合評價(jia) 世界上可靠的研究結論。根據這些結論製定某項措施或者治療方法,也就大大地降低了無知之錯。那麽(me) ,有了方法就一定能糾正無知之錯嗎?未必。
再回到塞醫生這個(ge) 病例。1850年,塞醫生在集體(ti) 會(hui) 議上宣布他的發現。但是,他等來的不是歡呼,而是攻擊。
他寫(xie) 了文章卻一直不被發表。後來,好不容易發表了,也並沒有在醫學界引起大家的關(guan) 注。再後來塞醫生丟(diu) 了工作,出現抑鬱,因為(wei) 精神失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再後來,他被精神病院的保安用棍棒打死,享年47歲。
你可能會(hui) 認為(wei) ,這是自我糾錯、自我揭短,從(cong) 而受到了保守勢力的攻擊。但是我卻不完全這麽(me) 認為(wei) 。隻有提高整體(ti) 認知,才是糾正無知之錯的根本。
在以前,關(guan) 於(yu) 傳(chuan) 染病,人們(men) 要麽(me) 認為(wei) 是四體(ti) 液不平衡,是人體(ti) 內(nei) 部出問題了。要麽(me) 認為(wei) 是“瘴氣”或者是外層空間出問題了。這兩(liang) 種學說帶來的認知,顯然不能演化出有效的方法。
1543年,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維薩裏(Andreas Vesalius)發表《人體(ti) 的構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標誌著現代解剖學誕生;
1761年,意大利解剖學家莫爾加尼(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發表《病灶與(yu) 病因》(De Sedibus et Causis Morborum per Anatomen Indagatis),建立了病理解剖學;
後來,人類有了顯微鏡,在放大400倍之後看到了細菌輪廓,放大到1000倍以後看到了清晰的細菌形態;
再後來,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李斯特(Joseph Lister)奠定了微生物理論,證明了細菌可以傳(chuan) 染疾病,嚴(yan) 格的消毒和防護製度,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隻有整體(ti) 認知提高,才是解決(jue) 無知之錯的終極方案。一旦無知之錯被發現、被糾正,那麽(me) 必將帶來一個(ge) 巨大的突破。
塞麥爾維斯醫生
塞麥爾維斯曾說:驀然回首,我隻期待能有一天消滅這種產(chan) 褥感染,用這樣的快樂(le) 來驅散我的悲哀。但是事與(yu) 願違,我雖然不能親(qin) 眼目睹這幸福的時刻,那就堅信這一天遲早會(hui) 到來!
洗手製度,掀起了一場糾正體(ti) 係無知之錯的革命。在今天,有了微生物理論、消毒製度、醫院感染防控製度、標準化防護製度、抗生素預防與(yu) 合理使用、外科手術中的無菌原則等等。
醫學通過不斷地糾正各種錯誤,再加上各種新型藥物和助產(chan) 技術,以及科學的規範,給予病人越來越科學的治療。2018年,中國孕產(chan) 婦病死率是18.3/10萬(wan) ,這個(ge) 數字大約是塞醫生當年一病區產(chan) 婦病死率的1/1000。
塞醫生被全世界稱為(wei) “母親(qin) 的救星”,他的雕像屹立在匈牙利廣場上,屹立在很多醫院的花園裏。醫學的路,永遠在糾錯中前行。
【備注】:以上文字內(nei) 容來自得到 APP《 薄世寧·醫學通識五十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願意在本網站刊登內(nei) 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