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頸動脈有斑塊,是否會引發中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定期體(ti) 檢的習(xi) 慣,有些人去醫院體(ti) 檢常常發現頸動脈有斑塊,擔心自己會(hui) 中風,夜不能寐。 所以一旦頸動脈斑塊出現,是否意味著離中風不遠了呢?那麽(me)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對於(yu) 預防中風有哪些意義(yi) ?
頸動脈斑塊為何會引起腦中風
動脈粥樣硬化和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動脈粥樣硬化是人的正常生理變化,隻是每個(ge) 人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不一樣,有些人比較嚴(yan) 重,有些人則比較輕。
有基礎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長期吸煙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相對嚴(yan) 重,其中大部分患者也會(hui) 有頸動脈斑塊。
如果頸動脈斑塊比較大,那麽(me) 就可能引起血管變窄,腦供血就會(hui) 逐漸變少;如果是一個(ge) 不穩定的斑塊,一旦發生破裂,內(nei) 容物流了出來,就可能流入腦血管中,從(cong) 而引起顱內(nei) 栓塞,引起中風。 因此,如果體(ti) 檢發現頸動脈斑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頸動脈通常沒有症狀,體(ti) 檢發現為(wei) 主
頸動脈斑塊常無症狀,體檢發現較多
多數頸動脈斑塊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反應,大部分是體(ti) 檢中發現的,還有一部分是中風後發現的。因此,有糖尿病的人40歲以上就應查一下,5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頸動脈超聲,以便能夠及早排查頸動脈斑塊,盡早發現。
如何判斷頸動脈斑塊,是否會引發中風
頸動脈斑塊就一定會(hui) 發生中風嗎?也並非都是如此。取決(jue) 於(yu) 一係列因素,如斑塊大小、性質以及頸動脈管腔是否有嚴(yan) 重狹窄。
從(cong) 影像上看,如果斑塊大小引起的狹窄超過70%,那就是重度狹窄;輕度狹窄小於(yu) 30%; 30%-70%之間為(wei) 中度狹窄。頸動脈重度狹窄的患者,腦缺血的程度較重,中風的發生率較高。
此外,還需要看斑塊的性質是否穩定。如果斑塊表麵有坑窪、不平整的現象,或者原先斑塊突然變大,那麽(me) 斑塊裏麵可能破裂,這都是不穩定斑塊,破裂的風險較大,中風的概率就非常高了。
如果一個(ge) 斑塊看上去較光滑那麽(me) 就是穩定的斑塊,破裂風險低,引起中風的幾率也低。因此,頸動脈斑塊是否會(hui) 導致中風,需要專(zhuan) 業(ye) 醫生來評估。
頸動脈斑塊治療方法怎麽選
目前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是最基本的治療,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方法為(wei) 主來控製危險因素;另外還可通過給予控製血脂的他汀類的藥物治療,可以穩定斑塊。
同時,需要患者改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煙,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增加運動,有些患者還應早期手術治療,對於(yu) 重症頸動脈狹窄患者盡早手術治療對預防中風具有重大意義(yi) 。
基於(yu) 此,體(ti) 檢發現的頸動脈斑塊,如果血管腔已經發生超過70%以上的重度狹窄,那麽(me) 即便無症狀,這部分患者也要早點幹預。
如果是輕度或者中度狹窄的患者,沒有症狀,但是檢查發現斑塊不是很穩定,或者有潰瘍,或者斑塊裏有一些破裂出血的,即便斑塊沒有引起管腔的重度狹窄,那麽(me) 也要積極幹預。
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效果是不同的
目前手術治療方式有兩(liang) 種,一種為(wei) 置入頸動脈支架,通過支架把狹窄的管腔撐大,從(cong) 而使血流暢通;還有就是一種為(wei) 內(nei) 膜剝脫術,即打開血管,把斑塊去掉。
那麽(me) 應該如何選擇呢?其實大部分患者這兩(liang) 種方法都是可以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yu) 側(ce) 重的風險不一樣。 如剝離手術,創傷(shang) 較大,但優(you) 點是斑塊切除,治療較為(wei) 徹底;且手術過程可控,手術過程中斑塊丟(diu) 失的概率較低。
而支架置入術,創傷(shang) 小,但手術中斑塊掉落的風險較高。其實這兩(liang) 種方式對預防中風效果是一樣的,因此,患者可以根據醫生擅長方式和自己的意願來選擇手術方式。
即使手術後,引起狹窄的病因還是存在的,因此手術後患者仍要重視藥物治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