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中為什麽有些檢查項目需要空腹做?
做過體(ti) 檢的人都知道,有些體(ti) 檢項目可以餐後做,有些體(ti) 檢項目必須空腹做。可以在就餐後檢查的項目稱為(wei) 餐後項目,必須在空腹條件下檢查的項目稱為(wei) 餐前項目。對此,有些參檢者不理解。
為什麽餐前項目要空腹才能做?
一般檢查( 血壓、體(ti) 重、腰圍 ):有研究表明,進餐後會(hui) 導致血壓下降,使本來升高的血壓處於(yu) 正常血壓範圍,從(cong) 而影響了高血壓的檢出。
進餐也會(hui) 使體(ti) 重和腰圍增加,使本來正常的體(ti) 重指數達到超重標準,使本來正常的腰圍要腰臀比超過正常指標。因此,一般檢查中的血壓、體(ti) 重和腰圍應納入餐前項目。
日本高級體(ti) 檢醫院 一般檢查室
超聲檢查( 腹部超聲 ):胃腸道內(nei) 的食物或氣體(ti) 會(hui) 幹擾腹部超聲檢查,進食之後,一方麵會(hui) 導致胃內(nei) 食物殘留;另一方麵,吞咽食物和食物發酵也會(hui) 產(chan) 生氣體(ti) ,食物殘留和氣體(ti) 產(chan) 生都會(hui) 影響超聲成像。此外,進食後還會(hui) 導致膽囊收縮,影響膽囊內(nei) 疾病的觀察和判斷。因此,腹部超聲檢查必須在空腹條件下做。
化驗檢查( 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清晨空腹抽血檢查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人體(ti) 的生理狀態而進食會(hui) 影響許多化驗結果。
如空腹血糖,反映的是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對於(yu) 診斷糖尿病有重要的參考意義(yi) ,而進食會(hui) 使血糖水平升高,不能反映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又如血脂,進食後血脂水平會(hui) 上升,特別是攝入大量食物時,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會(hui) 明顯升高,不能反映平穩狀態下的血脂水平。
肝功能也是如此,進食後也會(hui) 導致其結果不準確。因此,血糖、血脂和肝功能檢查項目均需要在嚴(yan) 格空腹的條件下檢測。其他如腎功能、電解質、血液流變、免疫球蛋白、類風濕因子、抗“O”和 C一反應蛋白等項目也會(hui) 在不同程度上受飲食的影響,為(wei) 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也需要在空腹條件下檢測。
其他檢查:胃腸鏡檢查前需要完全排空胃腸道內(nei) 容物,以確保檢查時能清晰地觀察胃腸道黏膜的情況,如果檢查前進食,一方麵胃腸道內(nei) 食物存留,會(hui) 影響胃腸道黏膜的觀察;另外,做胃鏡時,受檢者也很容易將胃內(nei) 物誤吸入氣管,從(cong) 而引起窒息。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空腹?
有些參檢者誤認為(wei) 空腹就是體(ti) 檢當天不吃早餐,於(yu) 是體(ti) 檢前一天晚上大吃大喝,或是大半夜還吃夜宵,卻不知這樣也會(hui) 影響體(ti) 檢結果的準確性。
體(ti) 檢要求的空腹是指在體(ti) 檢前停止進食至少 8 小時以上,最好是 10 小時以上。一方麵可以讓體(ti) 內(nei) 代謝處於(yu) 相對穩定的狀態,以確保檢測結果反映真實情況;另一方麵,此時胃腸道內(nei) 食物已基本代謝完畢,不至於(yu) 再產(chan) 生過多氣體(ti) 影響超聲檢查。
日本高級體(ti) 檢醫院 胃鏡檢查室
此外,為(wei) 了減少檢驗誤差,體(ti) 檢前一天晚餐要清淡飲食,避免大吃大喝,晚上12點鍾後原則上不再進水。
空腹可以正常喝水吃藥嗎?
一般情況下,體(ti) 檢要求的空腹也包含不喝水不吃藥,但對於(yu) 患有慢性病且長期服藥的體(ti) 檢者,建議體(ti) 檢當天仍然按時服藥,一是可以避免發生醫療意外,二是有利於(yu) 醫生判斷受檢查治療期間慢性病的控製情況。
如高血壓患者體(ti) 檢當日停藥,體(ti) 檢過程中又因長時間等候而情緒焦躁,這時,血壓很可能驟然升高,不但容易誘發腦血管意外,也很難讓醫生判斷血壓升高是停藥所致還是平時血壓控製不良。
當然,吃藥時應盡量少喝水,飲水量應控製在 100 毫升左右,最多不要超過 200 毫升,體(ti) 檢前飲用 100~200 毫升水對血液檢驗結果影響很小。
此外,如果體(ti) 檢當天需要做胃鏡檢查,應盡量先做胃鏡檢查再服藥,否則,就要盡量讓飲水服藥距離胃鏡檢查的時間達半小時以上,以便藥物和水及時排空,避免幹擾對胃黏膜病變的觀察,同時避免誤吸入支氣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