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講座 39:醫生為什麽不斷實踐?(下)
上一講我們(men) 聊了聊奧斯勒的一生都在推行他的“床邊教學”和用實踐去培養(yang) 醫生的理念。每個(ge) 領域的醫生都在體(ti) 係化的醫學教育模式下,在實踐的理念下不斷成長。
下麵通過兩(liang) 個(ge) 病例,看看實踐在臨(lin) 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從“癮君子”診斷艾滋病
第一個(ge) 病例,來自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悉達多·穆克吉醫生。一個(ge) 中年男性,因為(wei) 體(ti) 重快速下降、虛弱、乏力來就診。一般情況下,如果同時出現這幾個(ge) 症狀,醫生會(hui) 首先考慮癌症。
所以,穆克吉給病人做了全麵、詳細的檢查。抽血、CT、超聲,甚至胃鏡、腸鏡,全部檢查都做了,仍然診斷不清這個(ge) 病人到底是什麽(me) 病。診斷陷入僵局。
有一天,穆克吉路過咖啡廳的時候,不經意往裏看了一眼,他看到這個(ge) 病人正在和一個(ge) 癮君子親(qin) 密交談。
他回到醫院,立刻給這個(ge) 病人做了艾滋病的檢查,結果是陽性。這個(ge) 病人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導致了他所有的症狀。講到這,你可能就有疑問了,為(wei) 什麽(me) 病人和吸毒的人聊天,就懷疑艾滋病呢?
因為(wei) 很多吸毒的人有共用注射器的現象,這樣很容易互相傳(chuan) 播艾滋病。
醫院常見的注射儀(yi) 器
艾滋病早期就有疲乏、食欲下降、消瘦的表現。這個(ge) 病人和癮君子走得這麽(me) 近,那麽(me) 他很可能也吸毒。所以,實踐經驗告訴穆克吉要這麽(me) 做,結果證實了他的判斷。
這個(ge) 病例不是要說明穆克吉醫生有多牛,而是說在診斷階段,實際情況遠比理論複雜得多。理論上隻要符合“1、2、3”,那麽(me) 就能診斷。但是現實中沒有清晰的線索用於(yu) 診斷,需要醫生去挖掘、梳理。
人性的因素也遠比我們(men) 想的複雜。因為(wei) 各種原因,有些病人會(hui) 隱瞞病情,有些病人會(hui) 故意隱瞞性傾(qing) 向,隱瞞心理問題,隱瞞家族史、接觸史,隱瞞病情的真正原因等等。
甚至,醫生在診斷過程中搜集到的信息和指標也可能會(hui) 相互衝(chong) 突、相互矛盾,客觀檢查的數據指標也可能並不是完全一致。臨(lin) 床醫學充滿了不確定,沒有任何一個(ge) 公式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ge) 病人身上。
穆克吉醫生的這個(ge) 病例說明,醫生診斷需要剝絲(si) 抽繭,挖掘現象背後的本質,找到關(guan) 鍵證據。這離開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是不可能做到的。
實踐,搭起了理論和診斷之間的橋梁。
“針感”從實踐得來
對於(yu) 治療,就更是如此了。下麵我講第二個(ge) 病例。對於(yu) 某些能在CT上看到的小結節,有的時候需要穿刺活檢,明確它的病理性質,這樣就可以增加診斷的正確率,對於(yu) 指導治療也非常有幫助。
但是人是一個(ge) 活體(ti) ,每個(ge) 結節生長部位不同,穿刺難度也不同。比如肺裏的結節還會(hui) 隨著呼吸和心跳產(chan) 生移動。能看到的,未必能夠穿到。下麵這張圖,就是CT片子上顯示的肺部結節。
左:肺部結節緊挨主動脈 右:穿刺針準確刺入結節
這個(ge) 結節位置很深,如果長在肺的邊緣,很多醫生都可以穿刺成功。
但是這個(ge) 結節長在肺內(nei) 非常深的位置,而且最難的是,它不僅(jin) 會(hui) 隨著呼吸移動,它還緊鄰主動脈。穿刺的時候,如果病人劇烈咳嗽,或者醫生的手稍微一抖,那麽(me) 你肯定知道結局。
理論上需要穿刺,但是現實中找誰操作呢?
這個(ge) 時候,任何理論都隻能是基礎了,必須尋找一個(ge) 有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並且能夠安全穿刺的醫生。
這個(ge) 61歲的病人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找到了柳晨醫生。醫學界有人把柳晨稱為(wei) “中國穿刺第一針”、“針尖上的戰神”,隻要是影像上能看到的結節,柳晨就能穿刺。
他實習(xi) 在北大醫院,畢業(ye) 後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做放射科醫生。他幾年內(nei) 讀過幾萬(wan) 張影像學片子,每天不斷地實踐。每一個(ge) 結節在穿刺之前,他都能立刻在大腦中構建出這個(ge) 結節的三維空間位置、結構,以及穿刺路徑。
實踐讓他的治療技術不斷提高。後來,他被人才引進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他一天都沒有離開過臨(lin) 床,沒有離開過實踐。
靜脈穿刺技術
柳晨醫生經常對其他醫生說,“穿刺靠的是實踐,靠的是在大腦中本能形成的三維立體(ti) 圖像,靠的是“空間感”和“針感”,也就是穿刺過程中穿刺針穿過不同組織,傳(chuan) 遞到手心的感覺。”
病人躺在手術台上,柳晨認真地叮囑了病人,“千萬(wan) 別咳嗽,你堅持一下,我一定幫你穿刺成功。”
在CT引導下,柳晨慢慢進針,針尖逐步深入,就像帶了一個(ge) 導航一樣,準確無誤地刺進了這個(ge) 幾乎沒人敢穿刺的小結節裏。這一針,我用八個(ge) 字形容——百步穿楊,不失毫厘。
今天哪項治療技術,不是建立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呢?比如,斷肢再植。要在顯微鏡下精細地縫合血管、神經、組織,還要保證縫合後的血運,避免缺血時間過久。這離開實踐行嗎?
再比如,心髒搭橋手術。取一段其他位置的血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ei) ,精確跨過病變血管,進行“確切吻合”,這離開實踐行嗎?
現代醫學以理論為(wei) 基礎,以實踐作為(wei) 核心理念。醫生經過不斷地實踐,最後成為(wei) 病人健康的服務者與(yu) 提供者。
奧斯勒醫生70歲的時候死於(yu) 肺炎,按照他的遺願,奧斯勒的遺體(ti) 供年輕醫生解剖。這是他為(wei) 培養(yang) 年輕醫生,做出的最後努力。
奧斯勒說:“就我個(ge) 人而言,我這輩子最驕傲的,就是把臨(lin) 床體(ti) 係與(yu) 學院的實習(xi) 教學結合起來。我的墓誌銘不要別的,隻說我在病房中教導學生即可。因為(wei) 到目前為(wei) 止,在我的心目中,這是我做過最有用、最重要的事。”
【備注】:以上文字內(nei) 容來自得到 APP《 薄世寧·醫學通識五十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願意在本網站刊登內(nei) 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