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講座 39:醫生為什麽不斷實踐?(上)
每個(ge) 醫生在上醫學院的時候,都有讀不完的書(shu) ,而且都是大部頭:生理、生化、解剖、組織胚胎、微生物、內(nei) 、外、婦、兒(er) 、皮膚、性病、眼科等等。有多少呢?
把這些書(shu) 摞一塊,肯定比幾個(ge) 人的身高加起來還高。但是學了這麽(me) 多理論,就會(hui) 看病了嗎?理論和現實永遠不一樣。
如果在火星上讓種子發芽,長成植物,就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chan) 生氧氣,那麽(me) 咱們(men) 就可以移民火星。理論上可行吧?
但是,現實呢?不行。《火星救援》這個(ge) 電影畢竟是科幻。要想接近現實,就必須一代一代的人不斷嚐試。這就是實踐。實踐是理論和現實之間的橋梁。臨(lin) 床醫學更是如此,實踐是臨(lin) 床醫學的核心理念。
《火星救援》電影
奠定現代醫學教育基礎,用實踐理念去培養(yang) 年輕醫生的人,就是這節課要說的醫學教育家——威廉·奧斯勒醫生。他被稱為(wei) “現代醫學之父”。
奧斯勒的名字可能你不熟悉。那你一定聽說過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這是全世界最好的醫學院之一,我們(men) 課程顧問團的任添華醫生和馮(feng) 雪醫生,都在這個(ge) 學校學習(xi) 過。
約翰·霍普金斯有多牛呢?
它曾經連續22年蟬聯全美醫學院排名第一。它有17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16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奧斯勒醫生就是這個(ge) 醫學院的奠基人之一。這個(ge) 學校的教育模式,就是源於(yu) 奧斯勒的設想。
有人說,美國成為(wei) 醫學強國,醫學教育模式功不可沒。這節課,我們(men) 不談奧斯勒醫生在醫學上的重要發現,也不說他的職業(ye) 精神和人格特質,我們(men) 隻說他如何用實踐理念培養(yang) 年輕醫生。
奧斯勒的“床邊教學”
1849年,奧斯勒出生在加拿大。後來他來到美國,先後在賓州大學醫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擔任醫學教育管理工作。他意識到,北美當時的醫學教育體(ti) 係存在很大弊端。
就是我們(men) 最開始提到的,醫學生在醫學院學的知識、理論,到了醫院不能直接運用。在學校和醫院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這顯然不利於(yu) 年輕醫生的成長。
奧斯勒潛心研究,到底什麽(me) 樣的教學模式,適合醫學這個(ge) 特殊的行業(ye) 呢?說它特殊,是因為(wei) 醫學和任何科學都不同。
醫學麵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每個(ge) 病人都不同。而且,即便是同一種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種治療方法,用同一種藥,效果也不一樣。醫學充滿著不確定性。
所以,如果醫學生大學畢業(ye) 以後,直接去用一套生硬的理論去醫院當醫生,是不可能服務好病人的。
奧斯勒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首先,醫學生在醫學院上學的時候,就開始進入臨(lin) 床實習(xi) 。這就是奧斯勒的“床邊教學”。到病房裏去實習(xi) ,邊學習(xi) 理論邊實踐。天天和病人在一起,想不成長都難。
奧斯勒進行“床邊教學”奧斯勒經常說:多跟病人說說話,病人的語言就揭示了診斷。隻有反複實踐,才可以在不確定的臨(lin) 床醫學麵前,給病人最好的治療。
床邊教學 —- 多跟病人說說話
其次,如果醫學生畢業(ye) 之後,直接分配到不同水平的醫院,那麽(me) 他們(men) 今後的技術和能力勢必發展也不同。水平有差異的醫院,很可能會(hui) 影響這些年輕醫生的發展。
所以,醫學生從(cong) 醫學院畢業(ye) 後,繼續規範化培訓。讓年輕醫生具備了標準化的能力之後,再開始服務病人,是對自己負責,對病人負責。這就是目前全世界很多國家施行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
就拿咱們(men) 國家來說,醫學生從(cong) 醫學院畢業(ye) 之後,要想當醫生,先要在國家規定的、具有培訓資格的大醫院進行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在美國,內(nei) 科係統要培訓3-5年,外科係統要培訓5-7年。
這些醫生幾乎是吃住在醫院。不僅(jin) 要培訓醫學知識、病人管理能力、溝通技巧、實踐技能、多學科協作能力,還要培訓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和職業(ye) 精神。
隻有經曆過這樣的訓練和實踐,才能成為(wei) 合格的醫生。中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就是部分參考了奧斯勒醫生提出的培訓製度。
【備注】:以上文字內(nei) 容來自得到 APP《 薄世寧·醫學通識五十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不願意在本網站刊登內(nei) 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