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視頻」什麽是核磁共振 MRI ?醫學三大影像技術之一
編輯:服務團隊 發布:2020-03-29 23:00:05
核磁共振原理科普:醫學三大影像技術之一
什麽是核磁共振 MRI ?
有輻射嗎?能查什麽病?
年紀大的長輩如果遇到頭暈眼花不舒服,尤其疑似是,中風腦梗等相關(guan) 問題,醫生基本上都會(hui) 要求去這樣的一台機器裏做檢查,你就會(hui) 聽到一個(ge) 熟悉又陌生名稱,核磁共振 MRI。
一、MRI 的原理解釋
核磁共振 MRI 學名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磁共振的物理原理,來對人體(ti) 內(nei) 部結構成像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與(yu) B超、CT並稱為(wei) 醫學影像技術的三駕馬車。
大概的工作原理跟水分子和磁場有關(guan) 。
整個(ge) 人體(ti) 中,有70%的組成部分是水,水分子由一個(ge) 氧原子和兩(liang) 個(ge) 氫原子構成,氫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好像地球自轉一樣會(hui) 自旋,就形成了一個(ge) 帶南北兩(liang) 極的微小磁場。所以身體(ti) 裏的水分子,就像無數個(ge) 小磁鐵。
施加一個(ge) 強大的磁場,就可以讓身體(ti) 裏的無數個(ge) 小磁鐵指向同一個(ge) 方向,並且在同一個(ge) 頻率下自旋。如果再施加另一個(ge) 不同角度的磁場,小磁鐵就會(hui) 指向另一個(ge) 方向,自旋頻率也會(hui) 改變。
然後關(guan) 閉一個(ge) 磁場,小磁鐵在恢複原來方向和頻率的過程中,會(hui) 釋放電磁波能量,這樣的變化,就可以作為(wei) 信號,被檢查設備捕捉記錄下,再經過計算處理就可以得到清晰的醫學影像。
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被聯合授予,英國化學家保羅·勞特布爾(Paul C. Lauterbur)和美國物理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們(men) 將磁共振技術用於(yu) 醫學影像中的突破性成就。
二、MRI 的特點、優點、針對的部位和疾病
核磁共振 MRI 設備外形與(yu) CT設備非常相似。但最大的區別是,核磁共振沒有輻射,非常安全。
知道這一點,以後就不需要再問醫生“核磁共振有沒有輻射啊?會(hui) 不會(hui) 對自己身體(ti) 不好?”這樣的問題了。多一些醫學常識,讓我們(men) 可以和醫生在一個(ge) 頻道上對話。
另外,核磁共振對人體(ti) 內(nei) 水分含量比較多的軟性組織,成像質量更好,更加準確清晰。
對以往不容易檢查的大腦和內(nei) 部血管,可以更方便的進行成像。
總體(ti) 來講,核磁共振可檢查無症狀性的腦梗塞、腦萎縮、 腦動脈瘤、腦血管狹窄、畸形和病變等早期中風風險。
三、MRI 檢查是一種什麽體驗
核磁共振 MRI 檢查時間比較長,但國內(nei) 醫療資源緊張,患者多,一般檢查時長在5-10分鍾,鄰國日本普遍標準為(wei) 20-30分鍾。
檢查時間過短,就會(hui) 影響檢查精度,精度越低,被忽略情況也越多。
核磁共振檢查時,機器會(hui) 發出類似建築工地上叮叮當當的聲響,大概像這樣。一般會(hui) 用耳塞耳罩隔絕。
由於(yu) 檢查時間長而且有噪音,會(hui) 給你一個(ge) 類似橡膠球的報警器握在手裏,萬(wan) 一有什麽(me) 不舒服可以捏橡膠球及時通知醫生。
如果是頭部檢查,需要將頭部四周放上軟墊固定,檢查時候頭部盡量不能移動,否則會(hui) 影響成像。
核磁共振檢查前,最重要的其實是確認,身體(ti) 內(nei) 外有沒有會(hui) 受磁場影響的金屬物品。因為(wei) 在磁場的作用下,部分金屬材質會(hui) 發熱,存在燙傷(shang) 風險。比如:金屬假牙、心髒起搏器、人工耳蝸、節孕環、鋼釘鋼板等,在不確定其具體(ti) 材料的前提下,原則上都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
睫毛膏、指甲油、防曬霜等化妝品內(nei) 也可能含有金屬。
而鈦合金材料的種植牙和心髒支架,一般情況不影響檢查。
四、MRI 檢查的局限性
當然核磁共振 MRI 技術也存在局限性。
相對CT幾分鍾的檢查時間,核磁共振在醫療資源緊張的地方,檢查效率比較低。
很多病變,特別是癌症,單憑醫學影像,比較難確診,影像檢查通常隻是輔助判斷。隻有取出細胞活檢,才能獲得最準確的病理分析報告,也是癌症確診的金標準。
由於(yu) 核磁共振 MRI 更適合檢查精細的地方,比如肌肉、血管和軟組織等。對於(yu) 肺部、肝髒、腎髒、胰腺、前列腺等髒器的檢查,核磁共振並不優(you) 於(yu) CT檢查。
譬如對於(yu) 胃腸消化道的檢查,胃鏡腸鏡等內(nei) 窺鏡檢查是最直接有效的,所以,不要什麽(me) 病都叫醫生給你做核磁共振 MRI 啦。
延伸閱讀
完